2016年2月18日清晨,寒风中,八宝山的礼堂显得格外庄严肃穆。人们齐聚一堂,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,送别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——阎肃。曾经在无数个春秋里,他用音符和文字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篇章,而如今,他已悄然离去,留下的是深深的怀念和敬意。亲朋好友们默默地站在他的灵前,朗诵着为他而作的诗句:“就这样,你轻轻地走了,那颗赤子之心啊,从哨所到军港,从雄鹰到蓝天……”那是送别的诗,是祭奠的歌,是对阎肃一生精神的追思和缅怀。
阎肃,这个名字在新中国文艺的历史上,早已成为了一个璀璨的符号。他坚定的信念和对艺术无尽的热爱,成就了他一生的传奇。从最初的笔耕不辍,到为党和军队的文艺事业奉献了整整65年,他的作品数量以千计,几乎成了那个时代音乐的代言人。每一首歌,每一篇文章,都充满了血与火的激情,充满了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与敬仰。除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外,他还参与了策划上百场重要的文艺活动,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军队文化的建设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正如命运总会以一种不可预测的方式向人提出挑战,阎肃去世后,他的家庭却爆发了一场令人震惊的风波。那是关于遗产与版权税的问题,妻子与儿子之间的纷争,竟将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,一生的亲情与信任,拖入了尘嚣之中。阎肃,这个一生未曾与妻子有过争执的丈夫,居然也迎来了家庭的裂痕。人们不禁感叹,艺术的辉煌背后,难道也藏匿着无法言说的痛苦吗?
2016年2月12日凌晨3时07分,阎肃悄然离世。在他的灵柩旁,家人和朋友为他立下挽联:“一片丹心,一腔热血,一身正气。”这几句简短的文字,浓缩了阎肃的一生,凝结了他为国家、为人民、为艺术所做出的所有贡献。而他创作的那些歌曲,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。
他的歌曲中,有一首尤为脍炙人口,至今仍在无数人心中激起回响,那就是《西游记》中的主题曲《你挑着担,我牵着马》。每当这首歌响起,多少人会想起那段久远的岁月,想起曾经的那些青春与梦想。阎肃曾提到,这首歌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。创作过程中,他曾遭遇瓶颈,灵感一度枯竭。回忆起那段时光,阎肃的儿子笑言,父亲因焦虑而在家中走得满地是痕。正是这个无心的玩笑,才让阎肃灵光一现,联想起鲁迅先生《故乡》中的名句:“地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”于是,那句经典的歌词诞生了:“敢问路在何方,路在脚下。”
阎肃的创作灵感,正源自于他对鲁迅的崇敬。他曾坦言:“没有读过鲁迅的书,我无法写出这首歌。”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他的创作才得以超越时代,留下了永恒的痕迹。而早年的他,也并未一帆风顺。阎肃的原名是阎志扬,生于1930年,河北保定的一个普通家庭。然而,命运的捉弄从未远离过他。1937年,家人为了躲避战火迁往重庆,随之而来的日军轰炸摧毁了他的家业。阎家最终在嘉陵江边的修道院安顿下来,这个修道院成为了阎肃艺术启蒙的地方。他在这里不仅学会了音乐,也接触到了传统文化,这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大学时代,阎肃的才华开始崭露头角。1950年,他毅然决定放弃学业,投身文艺事业,加入了西南青年文工团。此后,阎肃的艺术道路并非一帆风顺,甚至有些艰难。在1953年,他加入了空政文工团,并在1959年应组织的安排,下连队成为一名新兵。为军机擦拭时,阎肃深刻感受到祖国的蓝天和军人心中的使命,那一刻的灵感成就了他后来创作的《我爱祖国的蓝天》。
他的婚姻,亦是波澜壮阔。1961年,阎肃与李文辉结为夫妻,并很快有了女儿。然而,随着时光流逝,两人始终分隔两地,承受着生活的压力与寂寞。命运似乎给阎肃的生活加上了种种难题,但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创作,逐步登上了文艺的高峰。尽管婚姻生活充满挑战,阎肃从未动摇过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妻子的爱。
然而,到了晚年,阎肃的家庭遭遇了版权的纷争。其儿子因版权问题与母亲产生了矛盾,甚至闹上了法庭。令人唏嘘的是,这种裂痕的出现,几乎让阎肃一生的辛劳和付出都显得如此脆弱。但随着时间的流逝,阎宇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向母亲道歉,家庭的纷争才得以平息。阎肃虽然已不在人世,但他的精神和作品依然深深影响着我们。他的一生,是坚守与奉献的化身,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学习的榜样。
在这里,我想送给阎肃先生一个无声的祝福,愿他的音符继续飘扬,愿他的精神永存,在芸芸众生中激起那一阵阵动人的波澜。
发布于:山西省